《传媒观察》| 能AI所不能:重构新闻叙事的事实视野与人性视野
2025-11-21 17:08:28

编者按:人工智能以机器理性,抢夺新闻业的管辖权。如何化解挑战?那就需要能AI所不能。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张立伟在《传媒观察》2025年第10期撰文认为,应对AI带来的挑战,必须扬弃世界新闻业多年所执的人性悲剧观与人性乌托邦观,确立人文进步人性观。通过事实视野与人性视野,对中国式现代化作新闻叙事,同时实现新闻叙事的现代化。

一、AI挑战的实质

人工智能对新闻业的挑战,其实质是挑战新闻业百年来的理论和实践,即以理性报道客观世界。它包括挑战客观报道、挑战多媒体传播、挑战事实核查、挑战深度报道等多个方面。

AI带来的挑战有两个具体原因:一是技术无法预测。如人类研究的机器翻译,曾几十年停滞不前,然而通过技术和计算能力的融合,短短数年就实现了惊人发展。二是技术使用有“睡眠者效应”。人们需要一段时间来弄清如何发挥新技术的作用,各行各业也需要一定时间来更换设备并进行试验。这两个原因从技术角度旁证了新闻业亟需一种新的理论。该理论首先要解释AI挑战的意义。基辛格等认为:现在AI也有理性,甚至超越人类理性。这正是AI挑战新闻业的关键:长久以来,我们以人类理性报道客观世界,现在,人工智能以机器理性,来抢夺新闻业的管辖权!

二、人文进步人性观

迎接AI带来的挑战,前提是明确“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类的理性思维正在放弃其作为世界现象的唯一发现者、认识者和分类者的头等地位”。基辛格等强调:“为了厘清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我们的侧重点可能需要从‘以人类理性为中心’转移到‘以人类尊严和自主性为中心’。”进而告诫,“如果我们未能像前人那样全力以赴地去理解人性,那么人工智能时代将注定让我们迷失其中。”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人性观作为元新闻话语是如何影响新闻业、形塑新闻报道的。为此,笔者提出“人文进步人性观”概念,兼取李泽厚先生论人的内外两方面,即内在的人性与外在的人文。平克将这种人性观同另两种人性观——悲剧观和乌托邦观对立起来。

人性悲剧观作为“元新闻话语”,影响和形塑了新闻观、新闻报道。人性悲剧观作为新闻报道的主导哲学理论,凝聚为一句话:坏消息就是好新闻。尤其在美国,经黑幕揭发时代、解释性报道兴起、调查性报道盛行至“水门事件”爆发,这一新闻观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受‘水门热’影响,各媒体的新闻编辑部以美国报纸历史上少有的狂热热衷于制作新闻调查节目。20世纪70年代中期,报纸获普利策奖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调查性报道。”然而,顶峰后就是下坡路。1980年代,报纸发行量逐步下降,电视新闻的观众数下降得更快。这就是稍后被新闻界忧心忡忡讨论的“新闻回避”或“信息回避”现象。

人性悲剧观后果如此,人性乌托邦观又如何?后者认为:人类心理方面的局限性源于社会安排的人为缺陷,不应该让这些缺陷妨碍我们对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的追求。人性乌托邦观在新闻业早有体现,但风靡全球是因UGC(用户生产内容)的兴起。规模化UGC起于博客,“对媒体的敌意推动了博客的发展”,人们纷纷追求“人人是记者”的世界。当算法进入人机互动,利用互联网链接结构的算法也执人性乌托邦观,认为参与就是好,互动、热点或流量就是好,故要算法优先助推。结果是“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危险期”,“信息化时代已让位于虚假信息横行的伪信息时代。”

以上两种人性观各有流弊,人性远比上述两种极端观点更为复杂和深奥,人性的进化,是内生的善与恶的斗争,是天使压制心魔的过程。新闻业执人文进步人性观,扬弃人性悲剧观,可实现揭露社会弊病、增加人文进步的愿景;新闻业执人文进步人性观,扬弃人性乌托邦观,则要讲好人性天使压制人性心魔的故事。其报道形态,不再以“事实”或“参与”为中心,而是以“叙事”为中心。通过善恶冲突——人与人的冲突、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机构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的“叙事”,应对AI的挑战。

三、人类记者两种视野

人文进步人性观,落实到新闻报道要靠千千万万的记者。人类记者之所以能落实,是因为其有两种视野:事实视野与人性视野。

作家格非曾言:作家的第一视野会触及重大的社会现实。在现实面前,作家类似于某种“心灵感受器”,发现并提出问题,反映并表现现实。把作家换成记者,记者的第一视野即事实视野。

格非接着说:作家的第二视野所覆盖的范围相对说来狭小又琐屑。它直接关注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诸如生命的目的、生存的意义等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问题。第二视野所关注的主要是对自身的认识、反省、追问。移论记者,第二视野即人性视野。记者常说的“人文关怀”“人性光辉”“暖新闻”……源头即人性视野。巴赫金认为:伟大作家无不具备两种视野。化解AI挑战,称职的人类记者都得具备两种视野。

记者的人性经验,报道对象的人性经验,是人性视野的核心维度,也是AI永远缺位的“心智软件”。两种视野是人类记者独有的专业知识。记者的人性视野基于共同人性,即所有健康的人类个体在认知和情感方面相通,经历同样的人生难题,提出同样的现实疑问,生活在不断缩减的时间阴影之下。塞缪尔·约翰逊说:“我们都为同样的动机所驱使,为同样的错误所欺骗,因希望而充满活力,因危险而停滞不前,因欲望而心神不宁,因贪恋欢愉而误入歧途。”AI肯定不会“心神不宁”,但它没有希望,不会渴求,也无感觉;它没有意图、动机、道德或情感,也不会反思如何“误入歧途”……缺乏人性视野,它连新闻选题都报不出来,所以AI能够代替人类记者吗?!

“所有被称为伟大的故事,都来自伟大的创意”,威廉·布隆代尔说,“几乎在所有伟大的故事创意中,都有一种人性的展现。”迄今为止,洞悉人性主要靠哲学与艺术。然而,新闻执人文进步人性观,记者兼具事实与人性两种视野,以千千万万及时深入生动的新闻叙事“报道”人性,让时代的变化、人文进步的人性表征为具体而微的万千事实,又为进一步勘探、挖掘、认识人性提供了新的可能。于是,洞悉人性扩展为三路大军:哲学思辨人性;艺术想象人性;新闻报道人性。

四、现代化新闻叙事

现代化新闻叙事有两层含义:一是“对”现代化的新闻叙事;二是新闻叙事“的”现代化。

——对现代化的新闻叙事,现代化是报道对象。报道中国式现代化,不适用人性悲剧观,不能简单认定坏消息是好新闻;也不适用人性乌托邦观,不能单纯相信UGC或算法代表民意。从全球来看,现代化是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进步,既有可衡量的标准,又有人文价值的愿景。大量数据证明,自启蒙运动以来,社会在进步,人性也在进步,两者如影随形。

——新闻叙事的现代化,新闻叙事是主体。人性观作为元新闻话语,几百年来是自发地、曲折地起作用,让自发成为自觉,需要将其作为构成性规则。戴维·莱夫分析新闻工作有本质区别的两类规则:一是规定性规则,是采取特定行动的规则;二是构成性规则,是促生或构成了事物或某种状况的规则。用报道陶冶人性,是构成性规则的重要特征,受众通过新闻叙事获得意义的过程,就是陶冶人性的进程。

总之,AI拼命追求的是“具身智能”,人性经验是“肉身智能”,包括我们的灵感、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暗示和直觉以及我们的肢体语言……还包括我们有瑕疵的道德,有限的理性和知识,偏见、误解与文化臆断,屡屡受挫的沟通,我们与朋友、邻里、同事、亲人、仇人的利益冲突……这些信息一旦压缩抽离,就会陷入“去人性化”的抽象!

AI与人共存的世界已经到来,与哲学的思辨、艺术的想象不同,新闻是以非虚构叙事,报道恒河沙数的此时此地此人此事,与受众共享一个有情有义、易于理解、与平凡事物和生活环境紧密相连的人性世界。“以人类尊严和自主性为中心”,这是我们希望的前进方向。人类必须能AI所不能,以新闻叙事及时深入生动报道“人性经验是怎么样的”,更好应对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挑战。

载《传媒观察》2025年第10期,原标题为《能AI所不能:重构新闻叙事的事实视野与人性视野》。此为节选,注释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传媒观察杂志”公号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_P6Cw9dC9zUpV5V1i94Bg。

作者简介:

张立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研究员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