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每一堂课?这场全国中小学教育论坛共探“好课的模样”
2025-11-09 21:09:45

什么是好课?如何“上好每一堂课”?在深化新课标、新教材落地实施的背景下,这些问题已成为中小学校和一线教师的现实关切与行动探索。11月7日-8日,“上好每一堂课”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全国中小学好课论坛在江苏南京举行,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国家特约督学朱卫国,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陆岳新,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田家英等知名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学名师与来自全国十余个省、市、自治区约700名中小学校长、教师,在学校现场上好课、观好课、评好课,共研好课的模样。本次论坛由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江苏省教科院中小学教研室指导,《中小学管理》杂志主办,南京市拉萨路小学教育集团、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小学部)教育集团、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中学部)支持。


主会场思辨:

锚定好课的“核心品性”与“实践范式”



作为论坛思想碰撞的核心场域,拉小分校方兴小学主会场率先为“好课”定调。11月7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华以《好课的品性》为题,抛出核心观点:“好课不能只看‘皮相’,更要抓‘机理’。它应契合时代需求、遵循教学规律,更要让师生在互动中实现生命成长。”从知识传递到素养培育,郭华的解读为与会者搭建了理解好课的理论框架。



两节示范课让好课的模样变得可感可知。全国模范教师、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校长薛法根执教《少年闰土》,以“人物关系”为锚点,引导学生在文本细读中感受文学魅力;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浙江省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党总支书记俞正强的《笔算除法》则跳出公式记忆,用生活场景让抽象数学变得生动。课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康宁与两位名师围绕好课的意蕴、标准与样态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11月8日的主会场研讨更趋深入。成都大学教授陈大伟提出“课堂立方体”质量框架,强调“好课要让学生学得好、过得好、会学习”;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吴欣歆则聚焦素养目标,主张构建“成功螺旋”评价体系,“多收集学生的成长证据,少盯着不足找问题”。浙江省教研员斯苗儿以“现场改课”范式展现“学生立场”,让课堂真正回归学生。沙龙环节,在《中小学管理》原主编沙培宁老师的主持下,参与讨论的专家、教师与学生达成共识:好课需平衡“学术深度”与“课堂温度”,既要让学生在紧张中深度思考,也要在笑声中收获成长。


拉萨路小学实践:

让“学科大课堂”成为好课的实践沃土


如果说主会场是好课的理念高地,那么拉萨路小学的“学科大课堂”则是好课的实践沃土。11月7 日下午,350名参会者走进拉小,亲身感受“让学习可见、让儿童做主”的课堂生态。


走廊里的“好课答卷”

五年级“智慧‘食’代”农业学程周成果展,把教学楼变成了沉浸式的学习现场:奶皮子糖葫芦摊位前,学生化身“美食研究员”,讲解食品安全知识;养生茶铺里,“小掌柜”演示“药食同源”原理。二年级“小水滴”旅行记展更具趣味,水力水轮车转动、虹吸喷泉喷发、水柱悬球展现表面张力,小讲解员们用亲手制作的装置,把水科学讲得通俗易懂。“在拉小‘学科大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孩子们的智慧在真实情境中拔节生长,在探索实践里绚烂绽放”拉小教育集团总校长严瑾深情地介绍。


教室里的“好课创新”


当天下午,拉小校园内语文、数学、英语等12节开放课同步开课,每一堂都紧扣“真实、生动、赋能”的好课标准。郭静老师的数学课以“参会老师从方兴小学到拉小的距离”为切入点,让抽象的“一千米”变成“大巴车行程”“步数计算”等生活场景;郎春花老师的《父母之爱》口语交际课,从教材话题延展至生活议题,让学生在有理有据的表达中,从理解爱走向积极回应爱;王茜老师的英语课《Stay safe in disasters》引入AI技术,以情景演绎激活语言运用,让安全知识学习更高效。戴蓉老师执教《小小玉石设计师》,展现玉石之“趣”,以技术赋能表达玉石之“美”,以艺术赋能升华课堂之“韵”。


拉萨路小学校长刘宁分享了校本实践经验:以“弹性周课表”为核心机制,通过“学科单元弹性周”“学习模块弹性周”“学习节律弹性周”三类实践,实现学习内容重组与节奏优化,让儿童生长节律得到尊重。


金陵汇文学校(小学部)实践:

好伙伴好课堂


在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小学部)分会场,学校以“好伙伴好课堂”为主题,生动诠释“关系育人”的实践智慧。校园里,“伙伴日”特展精彩纷呈,10节开放课堂深度呈现伙伴学习样态。总校长杨春基系统阐释了从“和”文化出发的教育变革实践,构建了完整的关系育人体系。在吴康宁教授主持的学术分享中,吴玉国校长肯定学校打破封闭教育生态的创新实践,刘霞研究员特别赞赏课堂对学生精神需求的细腻回应,朱爱华所长深入阐释了“关系育人”的多维价值,杨霞教授则强调要引导学生构建积极的自我关系。吴康宁教授精辟总结,教育的原点是“育关系中的人”,积极关系既是高效学习的催化剂,更是未来核心竞争力。



金陵汇文学校(中学部)实践:

多维情境课堂构建


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中学部)分会场则聚焦“多维情境课堂构建”,10节开放课展现了跨学科融合的创新实践。周斌调研员阐释了“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核心理念,杨友红主任详细介绍了多维情境理念下的实践样态。专家评议课由石颖书记主持,孙旭东主任赞赏教师尊重学生的表达,实现了从“学生语言”到“学科语言”的自然过渡;张静老校长肯定课堂以素养为导向,在真实问题中激发思维;操太圣主任指出好课堂的本质是体现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成人”四个维度;董洪亮主任强调保护每个孩子的成长可能性,正是基础教育最根本的价值追求。朱卫国会长最后深情寄语,让每一堂课都成为点燃智慧火花、润泽生命成长的精彩舞台。



专家解码:

实践赋能,共探好课的“底层逻辑”


论坛期间,一场由南京大学吕林海教授主持的专家评议课,与拉小校本实践形成呼应,共同为好课的“底层逻辑”提供专业解读。周益民、杨健、郭庆松、董林伟等教育专家,共话好课,共聊教学。



周益民老师认为,好课是“立人”的艺术,要应从“会学”走向“慧学”;杨健主任强调,好课要点燃学生的“真需求”;郭庆松主任指出,好课是“精准设计”与“动态生成”的平衡,教师需做好“与教材、学生、自己”的三重对话;董林伟主任则用“由相入性、由术入道”概括好课的进阶路径。吕林海教授总结道:“好课的核心,是学科本质与学生成长的统一。”这一观点与拉小“学科大课堂”、金陵汇文学校(小学部)“好伙伴好课堂、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中学部)“多维情境课堂构建”等实践相印证,让好课的探索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



为期两天的论坛已落幕,但“上好每一堂课”的探索仍在继续。正如江苏省教研室副主任郭庆松在闭幕报告中提到的:“好课是学生精神成长的立交桥,是教师专业尊严的奠基石,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孵化器,更是学校育人文化的承重墙。”



通讯员:丁楠 李鑫 李瑾瑜

文字:王雪瑞 贺东婷

摄影:罗皞 部分照片由学校提供

编辑:贺东婷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