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日,《人民法院报》以《为“中国数码头”立规护航——无锡数据资源法庭:太湖之畔的“数据裁判官”》为题,整版报道了设立于无锡市梁溪法院的无锡数据资源法庭工作纪实,多个典型案例被报道,引发关注,比如《严惩平台“数据管家”倒卖个人信息》案。
杨某等8人系某网购平台在不同物流站点的仓库管理人员,拥有企业内部数据系统查询权限。2023年6月至9月间,其应韦某某(另案处理)请托,利用职务便利,通过公司内部运单查询系统,多次违规调取、提取快递单号对应的公民个人信息,内容涵盖收寄件人姓名、手机号码、住址等。杨某等人以每条0.8元的价格向韦某某批量出售,累计提供公民个人信息5万余条,非法获利4万余元。
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人杨某等人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给他人,情节严重,该行为已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分别判处8名被告人有期徒刑七个月至拘役三个月不等,并各处罚金。案件审结后,法院通过分析研判,认为涉案公司员工用其在数据处理与物流查询系统中的权限,系统性地获取并交易用户信息,属于典型的“内部人员”滥用数据访问权限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为从源头堵塞数据安全漏洞,法院向涉案平台企业发出了司法建议。
法院提醒,杨某等人作为“数据管家”,其与数据相关的职务权限本是为保障物流数据流转而设,却被异化为实施信息倒卖的“内部漏洞”。其利用系统授权,将承载着用户隐私的运单数据从受保护的数据库中非法提取、批量导出,这一行为直接破坏了平台数据系统的保密性,造成了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法院向企业发出司法建议,指出其在数据权限管控、高危行为预警和员工法治教育等方面的管理短板,推动企业进行强化权限最小化原则、建立实时风险监测模型、深化内部培训等一系列整改,实现了从“惩治已发生犯罪”到“预防未发生风险”的治理升级,彰显了司法裁判对数据安全治理规则的引领与完善。
《人民法院报》认为,该案通过裁判与司法建议的联动,警示掌握用户数据的企业,必须建立严格的内控体系,将数据安全视为生命线;同时也提醒每一位公民,在享受数字生活便利时,需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唯有通过法律严密监管、企业严守责任与个人严格防范的协同共治,才能筑牢个人信息安全的坚实基础,护航数字经济的健康长远发展。
相关报道还聚焦了“智能门锁非法获取隐私数据被判拆除”、“'单程序非法侵入网约车平台系统”等典型案例。报道称,从守护知识产权,到为“中国数码头”数据护航,无锡司法始终有着“务实创新”的温度。如今,无锡数据资源法庭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与数据主管机构、行业协会建立常态化交流会商机制,搭建数据资源共享平台;与市、区两级司法局联动合作,推动调解组织参与共同治理,建立数据产权纠纷诉调联动机制;与高校、科研机构交流共建,为司法审判引入法治理论研究的“源头活水”,推进数据法学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互动共融,努力构建无锡数据产业保护治理大格局。
(来自:无锡市梁溪区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