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观察》|超越媒介:媒介社会学的阐释力与想象力
2025-10-21 14:57:45

编者按: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新媒介,因而也带来新的社会问题。数智时代的新媒介促使社会整体深度媒介化,也为媒介社会学提供了许多学术聚焦和中国议题。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敏芝在《传媒观察》2025年第9期撰文认为,未来媒介社会学在重新阐释媒介、阐释社会的基础上,需要不断发挥其学术想象力,摒弃单向度媒介功能主义的局限,警惕媒介本质主义的误区,面向实践,站在主体性与公共性的立场上讨论多元议题并创造新的研究方法,发展一种超越媒介的媒介社会学。

一、引言:媒介作为社会问题或社会学论题

媒介社会学是理解媒介的主要方式,也是社会诊断的特定角度。媒介社会学以媒介为视角、方法和立场解释社会,其所创造与衍生的相关议题,是对媒介与社会的双重解释,更是对媒介与社会的双重发现。

夏瓦在《文化与社会的媒介化》一书中,重点从制度视角分析媒介如何重构社会结构与文化形态,并认为,“媒介化”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元过程”,与“全球化”“城市化”等演化逻辑一样具有根本规定性。媒介通过规则和资源配置与其他社会制度如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进行互动,实现自身对社会的影响与塑造。

现代媒介自诞生以来,无论是报刊、广播、电视、电影,还是当前的互联网与各类“新新媒介”,围绕媒介生成的社会问题总是极其显著。更重要的是,媒介化社会作为当前社会生活的普遍情境,兼具对人类社会未来的想象与价值设定,因此,反思媒介社会学对当代社会尤其是中国问题的阐释力,以及可以体现人类思想创造性的想象力,是极具意义的理论行动。

二、数智时代媒介社会学的核心议题

20世纪40―60年代是媒介社会学的萌生阶段,传播学者们的研究基本围绕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展开,即如何理解当时新兴的大众传媒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已经或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可以说,聚焦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是媒介社会学最基础也最核心的议题。

在媒介社会学萌生阶段,除了研究议题与研究视角上的跨学科融合之外,研究方法上也有突破。比如拉扎斯菲尔德所采用的实证研究与定量分析的方法,直接推动了传播学研究从思辨模式向科学模式的转变,这些方法上的融合,改变了传播学和文化研究的学术传统,体现出媒介社会学不断突破的学术开拓。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等媒介技术手段日新月异,深度支撑着媒介形态变革与社会样态更新。从近几年的研究观察,发现媒介社会学在宏观层面、中观层面与微观层面均有明确的议题聚焦。

从宏观层面看,首先,议题聚焦新媒介与社会形态变迁。其次,聚焦新媒介与权力结构重构。再次,聚焦新媒介与社会关系重组。最后,聚焦智能媒体的结构性冲击。

中观层面的议题主要包括:(1)媒介机制与实践机制的互构;(2)媒介功能的升维与扩张;(3)媒介应用的多学科分析。

微观层面关于具体媒介实践的研究成果数量巨大,焦点众多,其中有几条核心思路:首先,对社会问题与具体行动的现实关切,构成了媒介社会学微观研究的基本底色;其次,媒介实践的研究不仅观照社会行动,也观照社会心理与情感互动。

无论是数字时代特定的“情感结构”,还是情感记忆、情感流通等,互联网作为一部“情感机器”,在媒介实践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对人们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同步性。因此,媒介社会学对媒介社会的观照,从结构功能到社会效果再到具体行动,从社会阶层到组织机构再到节点个体,从文化表征到生活方式再到情感反应,从建构社会到生产消费到生活娱乐等等,探究的目光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层细微之处。

三、数智时代媒介社会学的阐释力

新媒介总在以自己的方式构造新社会与新文化,因此,每一个时代的媒介社会学都将媒介作为一个核心的社会问题加以讨论。数智时代的技术发展与社会巨变,更是将媒介置于社会机制的中心地位,以媒介为方法,回答这个时代的新问题。

任何一种媒介,都由特定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手段构成,这两种特定要素决定了具体媒介信息承载的方式与传播特性,比如报纸、唱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等,不同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手段的组合,形成了不同形式与功能偏向的媒介。

从技术特性层面理解媒介,强调的是特定媒介的技术限制与技术可能。正是人类不断地技术创新与技术突破,才创造了更多类型的媒介,或者说使更多类型的物成为媒介。因此,基于物质基础与技术手段的媒介,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形成相应的媒介生态,这一媒介生态必然体现出强烈的社会属性。将媒介演化与社会变迁联系起来,讨论二者之间的关联与作用机制,是媒介社会的核心议题。媒介变革总是与社会变迁直接关联,解释其中关联便是媒介社会学的核心要义。

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带来了社会的整体性转型,人类从工业时代迈入信息时代。在信息系统广泛连接的基础上,社会组织与结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界面依赖”到“智慧城市”直至“平台社会”,全新的社会现实与生活世界已经实现。因此,平台不仅具有媒介属性,也在多个层面推动、构建人的媒介化生存,平台社会成为对社会形态演化的最新判定。

平台是数智媒介的技术复合体,不仅创造了新的社会结构与运行模式,也创造了新的行动体,这是技术物的社会性的体现。所谓“社会性”,按照拉图尔的说法,指的是社会不同行动者聚集和关联的方式,其中包括人类和非人类,尤其是技术物,它们彼此关联,相互转译。由此,社会学家与媒介学家同时发现了数智媒介具有的强大的联结功能与转译功能,“万物皆媒”也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什么实现了社会连接与情境转译,什么就是媒介。

当媒介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情境时,媒介就成为生成人的特性的重要因素,即媒介不仅仅作为工具在支持人的实践,更是作为社会情境在塑造人的特性与本质。媒介重塑现代人的感官系统,也重塑人和世界交互的基础。人类的感官系统已经成为生物感官与智能媒介(技术)感官共同嵌合构成的赛博格化的感官系统,它将人类未来置于越来越明确的赛博情境。

四、数智时代媒介社会学的想象力

万物皆媒意味着,媒介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情境,或者说,现代人生存其中的社会情境已经彻底地由现代媒介所决定和构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媒介的理解就完全颠覆了之前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认为媒介系统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有机构成或子系统。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地认为,媒介已经超越了子系统的边界,开始融合和影响其他社会系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媒介社会学的重要使命,就不仅是对社会现实提供解释,更要为未来世界提供想象。媒介社会学的想象力可以有三个面向的拓展:(1)想象力的视角转换。米尔斯认为,想象力是一种视角转换的能力,从自己的视角切换到他人的视角,从“环境中的个人困境”转换到“社会结构中的公众议题”。(2)想象力的实践面向。从媒介的日常生活的实践和经验出发,寻找媒介社会学的研究议题。同时,在生活经验的面向选择中,更注重中国经验与在地性经验。(3)想象力的主体立场。媒介社会学研究的想象力拓展,应该能够为人类主体性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撑与价值引导,强调人对媒介的掌握和使用,而不仅仅强调媒介对人的控制与塑造。

五、建构一种“超越媒介”的媒介社会学

未来的媒介社会学,应当是“超越媒介”的。

无论是社会学家从媒介视角解释社会,还是媒介学者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线索理解媒介,媒介社会学一定是在“人-媒介-实践-社会”这四个要素互构的关系中不断拓展,超越媒介的媒介社会学,就是要把媒介研究置于人与实践的广阔基础之上,摒弃单向度的媒介功能主义的局限,同时还需要超越媒介本质主义的误区,站在人的主体性、社会性与公共性的立场上讨论多元议题并创造新的研究方法。

超越媒介的媒介社会学,意味着从有机整体的角度理解媒介和社会,不能把媒介抽象化、概念化和本质化。超越媒介的媒介社会学,意味着要以动态的关系思维理解媒介与社会。超越媒介的媒介社会学,意味着要有更加自觉的现实观照和方法创新。

媒介社会学研究有两个学科来源,一个是“媒介”所指向的传播学,另一个当然是社会学,这两个关键词在相互靠近时就体现了相当鲜明的学科交叉属性。可以说,每一次方法上的创新与拓展,都会促发极大的学术想象。

六、结语

在“媒介的社会逻辑”和“社会的媒介逻辑”的复合作用下,深度媒介化已经成为最显著的社会特征,数智媒介已经彻底重构了社会关系,规定了社会实践,彻底交融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与媒介化生存。媒介化生存既是现实生活的某种映射,又可以是一种虚构和假象;平台媒介的技术能量既可以支持人也可削弱人;加速的社会变迁和全新的文化语境既让人兴奋又让人忧虑……媒介和社会的相互缠绕将会描摹什么样的生活,而这又是人们想要的未来吗?

无论是对媒介和社会做何种解释,还是对其加以什么角度的批判,媒介社会学从最初对大众传播的社会学调查,到当前对媒介化社会的深度剖析,产生了许多新的概念和理论,回答或尝试回答了人们的许多困惑,其发展本身体现了强烈的当代性和现实关怀,也蕴含了强烈的未来面向。这是一种宝贵的理论财富,其学术史的意义也同样巨大。

载《传媒观察》2025年第9期,原标题为《超越媒介:媒介社会学的阐释力与想象力》。此为节选,注释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传媒观察杂志”公号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7PpU1MuXBpjq6Ez4Z0xOA。

作者简介:

王敏芝,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