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刚
无锡贝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研究生,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52岁回国创业,选择落户江阴,迄今已为500多款创新药提供碳-14标记服务,一举打破了中国的新药开发以往必须送到国外去做碳-14标记的局面。2025年初,带领研发团队联合西北师大研发出了中国首款、也是全球首款碳化硅基碳-14核电池原型机“烛龙一号”,为人类能源利用开辟了新路径。目前,正带领科研团队研发新一代碳-14核电池并推动产业化进程。
说起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我们多半觉得都已是功成名就或安享晚年的前辈,其中若还有自定义为“创业者”的例外,背后一定有着非凡的故事——李刚博士便是这样一个例外。
28年前,李刚从美国东北大学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后,一直在美国的大型医药公司从事新药开发,后来与一批优秀的留美学子在波士顿成立了留美华人企业家联合会,为当时身边一众志在学有所成、创业报国的留学生们提供企业经营管理、投资融资、国内创投政策等学习交流机会,多次组织海外留学生回国考察,也多次受到中央及有关省市领导的接见,勉励海外留学生回国创业。
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李博士也不忘自己新药开发的创业梦。2008年,他的商业计划书被无锡“领军人才计划”选中,双方一拍即合,李博士将自己的无锡贝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在了江阴高新技术创业园。这一年,他52岁。
“真正要做事业的人,从不担心自己的年龄。”李博士在采访中这样说道。只是,当年以为只需要5年就能干上市的项目,竟然遇到了重重阻碍:放射性源材料断供、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危机、资金短缺……
但每每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贝塔医药都会神奇地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别人眼中的贵人缘,在李博士看来,都因为他只是在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得道多助,大抵如此。
虽然有年龄差,但听李博士说话,我们丝毫感觉不到煽情或说教,反而更多地接收到一种来自人性深处的真挚和热烈:
“做国家和人民需要的事,做顺应时代发展的事,做你自己喜欢的事。”
这不是大话空话,而是李博士身体力行的承诺。
2025年3月,一款名为“烛龙一号”的核电池破空而出,惊艳了全世界,这是李刚博士带领贝塔医药研发团队,并联合西北师范大学研发的中国首款碳-14核电池,也是全球首款基于碳化硅半导体材料的碳-14核电池,标志着我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与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从太平洋彼岸的求索,到太湖湾畔的扎根,李刚博士将赤子之心锻造成产业报国的火种,期待他在无锡这片热土上点亮的创新之光,引领中国科技的崭新征程!(来源:无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