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大厂||大厂的“小戏园子”
2025-09-22 11:28:27

走出南化公司西厂门,凤西路东头,便可见那座承载了无数大厂人悲欢的“小戏园子”——大厂电影院。当年的大厂镇初立之时,它便已存在,如同这片土地上一枚嵌入骨髓的印记。

与西厂门内的南化大礼堂一起,形成了大厂的文娱中心地带。人们不称电影院,习惯称为“小戏院子”。

在文化生活贫瘠的年代,小戏园子是大厂人精神的绿洲。没有电视,收音机与半导体是稀罕物,南化广播喇叭的单调播报之外,电影便是最丰盛的飨宴。我家就在凤西路的小南村,几步之遥,便踏入这方光影世界。

影院门前,一块黑板便是无声的召唤。粉笔字迹涂抹着片名与场次,牵动人心。放学后,我总忍不住奔向那里,看美工师如何用画笔将银幕上的故事提前铺展,橱窗里新换的剧情画面,如同一个个待拆的礼物,引人遐想。

购票,是场小小的“战役”。购票窗口前,人潮汹涌,需备好零钱,分毫不差。更有甚者,需从攒动的人头上爬过,将钱塞入窗口,抢出票来便抽身而退,稍一迟疑,便被挤到外围。

那些未能如愿购票的人,心有不甘。电影开场前,从戏园子门口一路排到西厂门邮局,“还多票,还多票”的呼唤声此起彼伏,汇成一条焦灼的河流。

小戏园子内,条件简陋。最初是冰冷坚硬的长条木凳,冬寒夏暑,考验着观众的耐力。后来,吊扇旋转,座椅也换成一个个独立的位子,观影的舒适度才得以提升。虽名为“戏园子”,却因无乐池、舞台狭小且缺乏灯光,几乎从未上演过真正的戏剧。

这里更是大厂青年爱情的温床。相约于此,灯光渐暗,悄然牵起对方的手,心头如电流穿过,姑娘的脸颊染上红晕,一场电影下来,银幕上演了什么,竟浑然不觉。散场后,寒风中拐进小巷,小馄饨摊热气蒸腾,两碗下肚,你一口我一口,寻常滋味也成了人间至味。

银幕上,《地道战》《地雷战》是百看不厌的经典。那些台词早已融入血脉:“高!实在是高!”(《小兵张嘎》),以及《列宁在一九一八》里那句抚慰人心的“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最令我难忘的,是两部电影:《摘苹果的时候》描绘的田园牧歌,以及催人泪下的《卖花姑娘》。看后者时,人们心照不宣地备好手帕,散场时,多少双眼睛哭得通红。

后来,大厂的文化版图扩张,磷肥厂礼堂、机安厂礼堂、八化建礼堂等相继落成。跑片员的身影穿梭于大厂之间,而“小戏园子”因隶属南京文化影视公司,享有新片首映的优先权,在大厂影迷心中,地位依然独特。

最让孩子们雀跃的,是寒暑假的学生专场。五分钱一场,足以让光影填满悠长假期。后来,我进入工厂团委工作,组织青年职工观影,仍是共青团与工会不可或缺的温暖福利。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电视普及,电影院的门庭日渐冷落。崭新的影剧院、影城拔地而起,“小戏园子”终于沉寂下来。

如今,它已改作他用。然而,那些光影交织的岁月,那些在简陋座椅上体验过的悲喜与悸动,早已成为一代大厂人心中无法磨灭的底片。

它不再是一座建筑,而是一卷情感胶片,在记忆深处无声放映。当工业的喧嚣远去,我们仍能清晰听见,当年那“还多票”的呼喊,那散场后馄饨摊上的笑语,以及黑暗中第一次触碰指尖时,那如惊雷般的心跳。

作者:戴万荣(南化退休职工)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