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新区大厂街道:15个孩子的“希望之光”
2025-09-02 09:40:09

冯胜胜是土生土长的大厂人,1988年进入扬子水厂担任仪表检修工,现任扬子石化炼油项目部第一党支部书记、综合及党群部副主任。他以“生命不息,助人不止”为信念,用28年时间改变了15名河北张家口沽源县贫困儿童的命运,成为国内首批“一对一”不间断资助贫困孩子的志愿者。

初心萌发:从“希望之旅”到“责任之旅”

1995年4月,冯胜胜随水厂团干部前往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实地探访了解当地因贫困而失学的贫困儿童。这次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当他看到孩子们趴在窗台上憧憬未来的清澈眼神时,内心涌动的责任感促使他暗下决心:“帮助一个孩子,就是帮助了一个家庭的两代人。”

同年9月,他率先向沽源县团委寄出600元资助款,并在未满30岁的年纪成为国内首批“一对一”不间断资助贫困孩子的志愿者,开启了长达28年的公益征程。

在28年的资助历程中,冯胜胜始终以“生命不息,助人不止”的信念践行着承诺。他不仅将个人收入精打细算后全部用于资助,更在通信不便的年代,用一封封手写信件与孩子们建立情感纽带。

持续坚守:跨越地域与时代的温情接力

1998年,他曾资助一名因家庭贫困失学的女童小霞,助其重返校园。然而,在小霞快要升入中学之际,冯胜胜收到她的来信,信上写因做手术家里欠了外债2000元,小霞主动退学打工贴补家用,让冯胜胜深感遗憾,直至2016年收到一封迟了18年的信,才得知小霞已成年并拥有稳定工作,并用一束“香水百合”传递着跨越时空的感恩。

2001年,他在前往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深造前重返沽源,与大鹏、小亮兄弟一家同吃“百家饭”,并因坚持资助而被村民视为“家庭的希望”。次日,小亮母亲含泪宰杀家中唯一一只羊制作羊肉饺子,只为表达对冯胜胜的感激,这一场景令他泪洒山坡,也更坚定了他“改变一代人命运”的决心。

2023年,他资助的15名孩子中年龄最小的小王举办婚礼,邀请他回乡见证。从2004年开始资助,到2015年亲自送小王上大学,再到2020年她荣获“沽源县五一劳动奖章”并成为当地小学的数学教师兼班主任,冯胜胜用28年的坚守,将15个贫困孩子的命运从“失学”引向“成才”,从“贫困”引向“幸福”。

辐射带动:以个人善行凝聚集体力量

他常说:“这些孩子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他们值得一个机会。”如今,15名受助者均已脱贫并成家立业,成为当地教育、劳动领域的中坚力量。

冯胜胜的善举不仅改变了个体命运,更以“大厂人与小厂人”的纽带,推动了公益理念的传递与社会价值的升华。他将儿子视为“第16个孩子”,并多次带全家赴沽源探望,用言传身教传递“母亲教育是家庭两代人希望”的观念;他以自身行动感染同事,促成扬子水厂成立爱心团队,结对帮扶贫困儿童、关爱孤寡老人,将个体善行升华为集体责任。

近年来,他更被聘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行业导师,并受邀担任扬子石化-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劳模工匠进校园”宣讲团讲师、大厂街道“时代新声”基层理论宣讲团讲师。工作之余,他走进校园分享奋斗与奉献经验,将“希望之旅”的精神火种播撒到更多年轻人心中。

正如他所言:“助人为乐不是口号,而是一种信念、责任和生活方式。”从1995年至今,他以“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身份,完成了从“改变个体命运”到“传递社会温暖”的使命升级,用平凡之躯书写了不平凡的公益篇章。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