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以“至精”理念为核心,全天联动召开“至精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会议与第二届至精文化论坛暨德育工作大会。两场会议分别聚焦“教学提质”与“德育赋能”,通过专家引领、经验分享、工作部署,构建起“课堂改革+德育创新”的双轮驱动格局,为新学期学校高质量发展锚定方向、凝聚力量。
深耕“至精课堂”,破解教学变革命题
如何在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同时依托新课标提升课堂效能?如何实现高中课堂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主体”的转型?此次“至精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以“践行教学评一体化,深耕至精课堂”为主题,直面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纵深推进背景下的核心命题,以全员研修模式探索课堂改革路径。
扬子中学两位发展智库专家、特级教师先后登台,结合一线课例拆解“至精课堂”操作细节。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十佳语文教师张一山教授,以“至精课堂与至精教研边界问题”为核心,探讨AI赋能下的至精课堂2.0模式,即通过建立良好的AI生态,全要素全流程运用AI,通过精准目标设定与互动设计,让学生从“被动听”转为“主动学”;全国优秀教研员、原南京市化学教研员刘江田教授,则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举例说明如何通过实验探究与分层评价,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同步落地。两位专家的分享既有学科针对性,又有跨学科普适性,为教师提供了“可学、可仿、可用”的实践参考。
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徐卫华则围绕“课堂改革与教学评一体化”,从政策背景、理论逻辑、实践策略三方面展开,既解读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对课堂教学的新要求,又结合多地实践案例,分享了“教学评一体化”在不同学科的落地方法,他特别强调:“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是‘目标一致’,教师要让学生清楚‘学什么、怎么学、如何评’,变‘被动接受评价’为‘主动参与成长’。”报告为扬子中学“至精课堂”改革提供了高位引领。
赋能德育创新,构建幸福成长路径
“当前高考命题愈发注重创新拔尖人才选拔,班主任需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与危机意识。”在第二届至精文化论坛暨学校德育工作会议中,校长助理韦大山与校长室成员、学校发展智库专家、德育及心育团队等近90位老师,以《新学期德育工作思路》为题作汇报,旨在推动班主任队伍从“经验型”向“科学、艺术与智能协同型”升级。他系统梳理了新学期德育工作的12项重点任务,特别强调“要以‘至精’文化为引领,让德育工作既有刚性规范,又有柔性温度”。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副院长陈波教授以《AI时代班主任思维方式的变革与方法创新》为题,剖析AI技术对班级管理的重塑作用,提出“智能工具+人文关怀”的协同育人模式,建议班主任利用AI析学生行为数据、优化家校沟通,但需坚守教育本质,避免技术异化;南信大基础教育集团总校校长张相学教授围绕《新质教育视域下班级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研究》,主张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以“活动设计”为载体,打造“管育并重”的班级教育体系,通过特殊儿童转化、民主管理创新等案例,鼓励班主任成为“理性自觉的教育者”。
一线班主任的真情讲述引发共鸣。周琼老师分享了与学生相处的暖心瞬间——生日时的手写祝福、高考后的哽咽拥抱、教师节的跨地域问候,她认为班主任的幸福藏在“被需要、被铭记、被滋养”的日常里,而科学的管理方法(正向引导、善借外力)是收获幸福的关键;年轻班主任戴欣言则用“多问多学”“换位思考”“抗压成长”“坚守初心”四个关键词,讲述自己四年班主任生涯的蜕变,从向师傅请教班级难题,到亲自体验跑操、早读理解学生困境,她的成长故事展现了年轻教师的韧性与智慧。
传承至精理念,书写至精育人新篇
新学期,“至精课堂”教学工作计划如何?学校副校长张洪涛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他重点围绕“教学评一体化”实施路径展开说明,明确要求各学科依据新课标制定“教-学-评”同步的课堂方案,同时强调“减量提质、规范选用”教辅资料,切实为学生减负。校长赵林刚则从学校“至精”办学理念高度,阐述课堂改革的整体思路:“至精课堂要回归教学本质,以‘精准目标、精细过程、精当评价’,让每一堂课都有温度、有精度、有深度。”他指出,课堂改革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引擎,需全体教师协同发力,将“至精”理念融入备课、上课、评课全流程。
在总结讲话中,赵林刚校长再次系统梳理学校“至精”文化体系,并他对班主任提出三点期望:做“至精文化”的践行者,将理念融入班级管理;做“至精文化”的讲述者,挖掘身边教育故事;做“至精文化”的发展者,结合AI技术创新育人路径。
从“课堂改革”到“德育创新”,扬子中学的两场会议形成闭环,既聚焦教学核心阵地,又夯实德育育人根基。正如赵林刚校长所言:“至精教育是教学与德育的同频共振,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新学期,扬子中学将以此次双会为起点,持续深耕“至精”品牌,为高质量立德树人工作注入新动能,书写教育发展新篇章。
杨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