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上午,三汊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陶土的清香混着孩子们的欢笑声飘向窗外——“瓷趣少年行:在社区玩转泥巴艺术”主题活动如约而至。这场由三汊河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新河区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主办,宁康驿站、瓷缘残疾人之家及南京市慈善事业发展中心联合承办的活动,当天成了“喵星人”的创意乐园,孩子们跟着老师甩泥、用模具,亲手做出了一只只憨态可掬的陶土小猫。
活动一开始,戢老师笑着举起一团陶土:“今天我们不只是捏小猫,还要玩点‘新花样’——先跟着雪梅姐姐学‘甩泥’,让泥巴变得更听话!”话音刚落,宁康驿站的李雪梅就拿起一块陶土,手臂轻轻一扬,陶土在桌面上“啪”地一声落下,又被她顺势揉成光滑的泥团。“甩一甩,泥巴里的小气泡就跑掉啦,做出来的小猫会更结实。”她边演示边讲解,孩子们看得跃跃欲试,纷纷拿起自己的陶土跟着甩起来,“啪嗒、啪嗒”的声响此起彼伏,像一首欢快的节奏曲。
甩完泥,李雪梅又端出了一叠小猫模具:有蜷成球的、有抬爪撒娇的、有歪头卖萌的,每一个都形态各异。“大家把甩好的泥巴塞进模具里,轻轻压平,再慢慢倒出来,一只小猫的雏形就有啦!”她拿起一个“坐立小猫”模具,手把手教孩子们如何将泥巴填实、刮去多余的部分。一个扎马尾的小女孩第一次尝试时,泥巴从模具缝里挤了出来,李雪梅笑着帮她擦掉手上的泥:“没关系,多试两次就好,你看这样压——对啦,就是这样!”
这时,梁书记也过来,她拿起一个“戴蝴蝶结的小猫”模具,对围过来的几个孩子说:“咱们试试给小猫加点装饰好不好?”她捏起一小撮泥,搓成细条,小心翼翼地粘在模具压出的小猫头上,“这是小猫的发带,你们也可以给它加个小铃铛、小围巾呀。”孩子们顿时来了灵感,有的用小工具在猫耳朵上刻花纹,有的捏个小绒球粘在猫尾巴尖,原本规整的模具小猫,一下子有了专属的“小个性”。
戢老师则在一旁巡回指导,看到有孩子觉得模具做出的小猫不够“特别”,她就鼓励道:“模具是帮手,你们的想象力才是魔法!比如给小猫加个大大的黑眼圈,像只熬夜的小熊猫猫,也很可爱呀。”在她的启发下,有个小男孩真的给小猫捏了两坨“黑眼圈”,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活动接近尾声,孩子们举着自己的“成果”——有的是模具压出的标准款小猫,有的是甩泥后自由发挥的“创意款”,还有的在模具基础上添了各种脑洞装饰。李雪梅和戢老师仔细地把这些陶土小猫排好队,准备带回烧制。梁书记看着满桌的“喵星人”,笑着对孩子们说:“等烧好了,它们就是你们独一无二的小猫啦,记得来领回家哦!”
这场“瓷趣少年行”,让孩子们在甩泥的快乐、制模的新奇中,触摸到了陶艺的温度。李雪梅的耐心、戢老师的引导、梁书记的巧思,都让这场“玩泥巴”的活动变得格外有意义。当孩子们带着期待离开时,活动室里仿佛还留着陶土的芬芳和小猫们的“萌态”,而这份亲手创造的快乐,早已悄悄种进了他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