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学院“弦刻新章・青创非遗”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前往苏州,体验苏州评弹与桃花坞木刻年画,在实践中品味非遗魅力。
刀笔游走,桃花坞里印春秋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植根于姑苏城的文化土壤。实践团成员专程赴苏州工业园区实验学校,拜访了长期从事木刻年画教学工作的张娟老师,实地探访这一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步入专业木刻年画教室,教室内陈列的各类年画作品琳琅满目。张娟系统讲解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传承现状与制作工艺。通过介绍,同学们了解到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历史文化底蕴。
实践团成员在张老师指导下亲身体验木刻年画制作。大家将学校校园文化元素融入创作,通过把学校的元素融入实践作品中,创作出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特色的年画作品。
制作过程中,成员们真切体会到"慢工出细活"的匠人精神。从设计构图到雕刻制版,再到印刷成画,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极大的耐心与专注。这种"慢功夫"的修炼过程,让同学们对传统工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弦索叮咚,吴侬软语诉千年
评弹,作为流淌在江南血脉中的艺术,以悠扬的弦索和温婉的吴侬软语,讲述着苏城的千年故事。实践团成员们邀请了苏州评弹学校陈一诺同学,带领大家欣赏与体验评弹艺术。

演奏过后,陈一诺带着实践团成员们学唱评弹句段,带着同学们从一个个字的发音到整句连唱,成员们了解了学习评弹文化的不易。评弹艺术的发声技巧与演唱精髓,需经年累月的潜心研习与矢志不渝的坚守传承,这对青年传承者提出了严苛的艺术要求。
文化雅集,评弹邂逅木刻年画
在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淞潭党群服务中心,实践团创新采用"宣讲+展演+互动"三位一体的形式,为社区居民打造文化体验活动。活动现场,精心设计的图文展板,展示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以及苏州评弹的流派特点、表演形式等文化内涵。实践团成员现场演绎了经典评弹曲目,让观众近距离感受"说噱弹唱"的艺术魅力。实践团创新采用'互联网+非遗'的传播形式,精心制作了融合校园文化元素的明信片,并巧妙融入二维码设计。社区居民在领取明信片时,只需扫码即可欣赏到精彩的苏州评弹演出视频。

实践团成员将以本次活动为起点,以实际行动践行“守护文化根脉,赓续智慧薪火”的青春使命。(叶滨崧薛润杨李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