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锡惠山区前洲街道邓巷社区,巾帼志愿服务宛如春风化雨,全方位融入社区基层治理的每一个角落,以柔情与坚韧持续为社区生活添彩增色。近年来,邓巷社区妇联秉持“共建共融共享”的核心理念,创新采用“1+N”的巾帼志愿服务模式(即以社区妇联为核心,“N”支特色志愿服务小分队协同发力),精心培育并发展了一支由100余名女性志愿者组成的队伍,成立了“爱心妈妈”“银龄奶奶”“护花姐姐”等特色志愿服务小分队,编织起一张覆盖全社区的志愿服务网络,有力推动了社区基层治理的深入发展。
“爱心妈妈”情牵童梦
“小佳(化名),你好呀!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有没有交到新朋友呀?”周末,“爱心妈妈”邓阿姨如约来到小佳(化名)家中,与孩子共度欢乐时光。小佳(化名)父母离异,母亲在外务工,由年迈的外公外婆照顾,性格较为内向。邓阿姨主动与她结对,定期上门陪伴,为她讲故事、做游戏,还耐心辅导作业,用女性的细腻与温柔,为小佳(化名)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
针对社区内像小佳(化名)这样的困境儿童,邓巷社区妇联积极组织当地妇女党员、妇联执委、妇女骨干等巾帼力量,成立“爱心妈妈”志愿队,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她们不仅提供学习上的辅导,更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用陪伴和关爱,帮助孩子们打开心扉,健康成长。
“看到小佳(化名)从最初的沉默寡言,到现在会主动分享学校里的趣事,我感到无比欣慰。这份责任,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前行的步伐。”邓阿姨说。
“银龄奶奶”余热生辉
端午佳节,邓巷社区的空气中弥漫着粽叶的清香。100余名热心的“银龄奶奶”巾帼志愿者齐聚一堂,她们手法娴熟,将糯米、红豆等食材包裹进翠绿的粽叶中,精心制作了2000余个粽子。这些粽子不仅承载着节日的祝福,更饱含着“银龄奶奶”们对社区老人的深情厚谊。
“余阿姨,最近身体怎么样?这是我们包的粽子,知道你牙口不好,特地没有放豆子。”“银龄奶奶”志愿服务小分队的成员过杏艳,定期来到半失能老人余阿姨家中,为她送去这份特别的节日礼物,还陪她聊天解闷、打扫卫生。
余阿姨子女都在外工作,平时很忙,生活上多有不便。“银龄奶奶”们的到来,让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她们就像我的亲闺女一样,总是那么贴心、那么周到。”余阿姨感激地说。
此次端午节活动,“银龄奶奶”志愿服务小分队共普惠了社区183名80岁以上的老人、30余名困难群众和25位“光荣在党50周年”的老党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邓巷社区妇联广泛动员社区内的退休职工、医护人员等加入“银龄奶奶”志愿服务行列,通过定期上门走访看望困境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和实际需求,精准开展贴心服务,让老人们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关爱与温暖。
“护花姐姐”温情相伴
“阿姨,像您这种情况,我们建议您还是先坐下来跟家人好好谈谈。另外,作为社区‘法律明白人’,我也给您普及一下相关的法律知识,这样在沟通的时候您也能更有底气。”在邓巷社区“护花姐姐”志愿服务队的调解室内,既是志愿者又是“法律明白人”的姐姐正耐心地为居民孙阿姨调解家庭矛盾,并适时提供法律指导。
孙阿姨与儿媳因生活习惯不同,时常发生口角,家庭氛围一度十分紧张。了解情况后,“护花姐姐”志愿服务队迅速介入,多次上门与双方沟通,倾听她们的心声,引导她们换位思考,理解彼此的不易。同时,利用“法律明白人”的专业知识,为双方普及《民法典》中关于家庭关系、赡养义务等相关法律条款,让双方明白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为调解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
“其实我们婆媳之间也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就是一些小事上意见不合。经过‘护花姐姐’们的调解,特别是她们用法律知识给我们分析,我们都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了,现在关系也缓和了很多。”孙阿姨感慨地说。
“护花姐姐”志愿服务队由社区内有经验、有爱心且具备一定法律知识的女性组成,她们不仅擅长处理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问题,还通过培训成为“法律明白人”,用女性的细腻与智慧,结合法律的力量,为社区居民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许多看似难以调和的矛盾在她们的调解下迎刃而解。
“邓巷社区将继续以巾帼志愿服务为抓手,不断挖掘整合资源,传承雷锋精神,带领巾帼志愿者们为构建和谐、文明、幸福的社区环境贡献更多力量。”邓巷社区妇联相关工作人员说,在未来的日子里,社区的巾帼志愿者们将继续以爱之名,书写更多关于关爱与奉献的动人篇章。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张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