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观察》| 人格化:平台化浪潮中的弹性与韧性
2025-06-25 20:59:41

点餐、分享、打车、恋爱……在数字技术日渐嵌入社会肌理的当下,这些日常行为纷纷转化为平台化实践。数字平台不仅重塑了人机互动与劳动形态,也在悄然重组群体层面的日常交往与社会秩序。本期《传媒观察》“在场”专题遴选四篇扎根本土、视角多元的实证研究,回应平台经济带来的现实问题,也展现出各类社会主体在平台化浪潮中灵活调适、持续生长的韧性。

平台的广泛渗透无疑对传统社会结构构成挑战。关于美团商家的研究揭示,平台算法重构了基于“人情-面子”的熟人网络,将之转化为以数据和评价为核心的“市场”;对恋爱APP的研究则发现,青年用户在理性管理的框架下适应算法规则,最终导致爱情实践趋于工业化、同质化。不过,从文中也可以看到,数字平台并非全然割裂传统,而是在“转世轮回”中延续其功能:美团商家正通过本土化调适,激活传统关系资源,在流量竞逐中保存人情温度;恋爱软件亦为处于不确定环境中的个体提供指引,缓解焦虑与不安。

为何平台展现出如此复杂的面向?这或许与平台经济中各类主体的能动性与社会协作机制息息相关。譬如,年初TikTok用户大规模迁移至小红书,这些用户在数字平台中追寻“被看见”“被认同”“被尊重”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平台文化的再生产与国际传播的逆流(contra-flow);又如,网约车平台中银发司机群体的崛起,使“自主、自由、自在”的劳动形态成为他们退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新旧交织的社会图景表明,在数字时代,传统关系与现代科技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复杂交织、相互形塑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理解平台经济与日常生活的核心议题?不同学者或有不同解答。但一个常被忽视的关键切口是:技术与人情之间的博弈与融合。无论是外卖商家借助技术重构熟人关系,还是青年用户在爱情平台中调适算法逻辑,人情在技术结构中均展现出强韧的调适能力。与此同时,技术还可以赋能情感,为银发司机带来社会认同与家庭和谐;平台背后的文化氛围与“人格化”特征,更可能成为跨文化交流与中国数字平台“出海”的核心资源。平台由此不再是冷冰冰的科技中介,而是情感、文化与社会关系再生产的活性载体。

然而,仍需追问的是:那些缺乏资源进行本土化调适的美团商家、社会保障薄弱的银发司机、未能在小红书中安身立命的TikTok“数字移民”,以及试图抵抗情感资本主义所制造的爱情模板的青年群体,应以怎样的方式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我们又该如何在记录他们的技术“使用”之外,更深入地反思结构性权力与资源分配的不平等?研究数字平台的日常生活,还需超越功能主义的描述,在直面现实的基础上打开理论视野,真正做到“于无声处听惊雷”。

近期重读詹姆士·贝宁格(JamesBeniger)的《控制革命》(ControlRevolution),他对过往的信息科技与社会研究有三点批评:一是过于强调当代,缺乏历史累积渐进的眼光;二是只看到个人或家庭的微观赋权,看不到更大的宏观结构危机;三是理性分析主导,无视情感的作用。对日常生活的分析,的确容易流于琐碎、陷于物化(Reification)。弥补这些不足的关键之一,正在于回到日常生活本身,用普遍联系、动态多元的视角关注貌似平庸的技术与社会变迁,包括平台在普通人生活中如何重塑传统、重组社群及其情感结构。运用这样的批判框架,可使研究的格局更大、更血肉丰满。

在平台化浪潮下,社会变迁的动力不仅来自科技与制度的推进,更根植于人的能动性、关系网络的弹性和劳动者的韧性。因此,我们需要持续探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方式,关注个体与群体的调适策略,深入理解技术与人情之间的张力与融合,才能在不断变动的数字时代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多元性与韧性的日常社会生态。

(《传媒观察》2025年第6期卷首语,作者邱林川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院长、教授)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