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龄丰采 | 爬完黄山比年轻人还强健!听三位70+老人讲述“太极人生”
2025-06-10 16:02:38

晨光初绽,在南京莫愁湖公园的和平广场上,舒缓的古典乐声中,一群老人正迎着朝阳舒展身姿,练习太极拳,一招一式刚柔并济。

近日,扬子晚报银龄数智生活学堂《银龄丰采》栏目走进南京武术协会和平广场太极分会,近距离感受这群“太极达人”的风采。三位年龄超70岁的成员——70岁的李步春、71岁的肖红英和75岁的陈道正,用他们的故事,诠释着那些藏在太极拳里的健康密码与人生智慧。

缘起:一场与健康的双向奔赴

“我从小身体很不好,后来去练太极拳,练的是形意拳。练了以后,身体练好了,现在能吃能睡!”陈道正回忆起与太极结缘的契机,言语间满是感慨。幼年体弱的他,在接触太极拳后找到了强身健体的良方,,不仅身体慢慢强壮起来,更收获了超越同龄人的精气神。

同样被健康问题困扰的肖红英,在医生建议和同事推荐下,踏上了太极之路:“因为我身体体质太弱嘛,身体弱,走路没得劲。”而李步春则是在大学时期,因神经衰弱与太极拳相遇,跟着教授一招一式认真学习,没想到这一练就坚持了30年。

获益:从强身健体到生命滋养

在三位老人的讲述中,太极拳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健身意义,成为滋养生命的源泉。在陈道正看来:“中老年人练习太极拳,不仅对慢性病有好处,还能锻炼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大大减少摔跤风险。”

李步春分享了一段有趣往事。在他走上教学岗位后,50多岁时随校旅游,攀登黄山、泰山。很多年轻教师们在爬山后疲惫不堪,累得第二天不能走路,有的甚至连上下楼都要人背,而他却毫无疲惫感。“我这个老头子都50几岁了,没感觉。想一想,太极拳里有一个半蹲的姿势。究其原因,太极拳里的半蹲动作看似简单,却悄悄增强了腿部力量。”说着,他现场演示起太极拳的基础步法,稳健的姿态尽显银龄风采。

传承:让太极之美代代相传

在太极传承这件事上,三位老人有着共同的的热忱与期待,希望年轻人和中老年人都能来打太极拳!陈道正呼吁:“希望更多中老年人尽早来练太极拳,真的就是养生。不过可能坚持比较难,希望大家能坚持。”

李步春从中找到了成就感:“我们动员一些身体体质不太好的,有些慢性病的参加这个跆拳道炼锻炼了一段时间以后,身体好起来了,我们也有一种成就感,帮助老年人健身呀,老年人身体好了,帮助儿女带小孩,这也是为社会做贡献的。”

肖红英不仅是太极分会的资深教练,还是老年大学的老师,对教学有着独到见解:“老年人和年轻人还是有区别的,年龄层次不一样,有些老年人悟性这一块肯定不容易,但是他很认真。那年轻人呢,他悟性肯定是比老年人要快一点的。如果大家在一个大课堂里,我就要一视同仁,也要有耐心。”

谈及太极拳的练习方式,老年人是一个人练拳还是一群人练习更好呢?李步春认为各有千秋:“一人练拳心很静,可以慢慢体会和琢磨。集体练习则更有氛围,大家在一起愉快。”其实这不是一个单选题,而是一个多选题,大家可以合理安排时间,自主练习和集体练习相结合,效果更佳。

起势是晨光,落势是人生。晨光渐浓,广场上的老人们凝神聚气,或许背影不再挺拔,但眼里依然有光。太极于他们,是晨练时的一招一式,是病痛后的一剂良方,更是跨越岁月的生命哲学。

他们用亲身经历诠释着:太极不仅是强身健体的运动,更是豁达从容的生活态度。所谓“银龄风采”,从来不是对抗岁月的倔强,而是与岁月和解的智慧,正如太极拳的一招一式,在动静之间,在刚柔之处,活出自己的精彩。

统筹:任赛丰

文字:邵怡

拍摄:刘颖

剪辑:邵怡 刘颖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